荊楚網(湖北日報網)訊(記者 田城 通訊員 劉志勇、陳怡、程時亮)“當下,陽新縣制鞋企業發展態勢,就是溫州鞋業發展步入高速期的另一個翻版?!?0月18日,陽新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費明剛說。
每一年,從陽新縣域流向全國市場的鞋類產品可謂蔚為大觀,產量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準?!鞍l展到今天,陽新成為了一塊承接了溫州上游豐厚肥料的‘沖積平原’,沉淀了人才、資金、技術、渠道、影響力、布局等方方面面的發展要素,已經具備催生‘中部鞋都’的深厚土壤?!?/p>
“鞋脈”涌動不休,生機勃勃躍動——
連日來,記者走訪陽新縣部分鎮場區,探訪遍布各地“加工作坊”的成長現狀發現,陽新大地上的各層面上的制鞋行當星羅棋布,遍布19個鎮場區,與城北工業園形成犄角互連之勢;多點并發,近400家加工作坊,將勤勞致富的鞋匠精神撒遍四里八鄉。
加工作坊,名頭雖沒知名鞋企響亮,多數作坊或是返鄉創業,或是落葉歸根,或是響應號召吸納就業助力鄉村振興,但每一處作坊,在不斷上演“速度與激情”,凝聚了創辦者的責任膽識和從業者的勤勞樸實,為鄉鎮制鞋行業的磅礴發展增光添彩。
程志康:這一輩子,就想開一個大大的鞋廠
10月18日,浮屠鎮,繁鬧的荻田街,秋意正濃。
這是一個由臨街道路形成的條狀大集市,這樣的集市,在百度地圖上,僅僅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坐標點。
浮屠鎮全貌。 通訊員 汪友林 供圖
正街轉角,有一家叫“鼎晟鞋廠”的制鞋小作坊,只加工鞋面,當地人稱“針車外加工”。
300平方米的作坊內,幾十名員工正埋著頭,腳踩“高頭車”,伴隨電機的“嗒嗒嗒”聲,一只只漂亮的鞋面車了出來,忙碌而有序。
鼎晟鞋廠的創辦人程志康是一位半路出家的“陽新鞋匠”。憨厚的笑容,微胖的身材,見到人總笑嘻嘻的,真誠而不失禮節,和他溝通很愉快。
1999年,他跟隨親戚朋友去了浙江溫州,人生地不熟。他應聘進溫州鹿城區雙嶼鎮的一家小型鞋廠,幫老板開了3個月的小貨車。
這里是溫州鞋業的腹地,聚集了上千家大小鞋廠,是溫州外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。
在這里,成千上萬的陽新人分布在不同的鞋廠做工,凡有人聲處皆可聞鄉音,陽新人在這里扎下了根。每一年,陽新鞋匠辛勤創造出來的鈔票,源源不斷地流回陽新老家。
從一定意義上來說,這里的鞋廠,支撐了數以萬計的陽新家庭的成長。一些出色者,則尋找到了機遇,正如程志康一樣。
2018年,在溫州奮斗了十幾年后,同在溫州闖蕩的初中同學柯于猛邀請他回家鄉開鞋廠,兩人一拍即合。
合伙人柯于猛是典型的“技術達人”。在溫州鞋業界打拼了18年,他從普工一直做到一家大型鞋廠副總的職位,程志康與柯于猛不僅志同道合,而且彼此互補。
“鼎盛鞋廠”已有員工40余人,都是浮屠鎮周邊鄉村的農民工,他們技術嫻熟,大多為返鄉人員。工人們離家近,方便照顧家人,打工掙錢兩不誤。
程志康的“鼎盛鞋廠”。 通訊員 程時亮 供圖
由于生意非常紅火,2021年,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幫扶下,二人又在陽新城北工業園物流園附近開了一家“意邁達”針車外加工。
雖然也是作坊式工廠,但面積已擴展到500平方米,目前也有40余名員工。
他們從溫州接到知名品牌鞋廠的訂單,通過物流從溫州發運材料,然后將做好的鞋包(鞋面半成品)再發往溫州,賺取加工費。由于員工技術能力較強,他們從不用為沒訂單發愁。
“大部分都是老員工,一年做30到40萬雙鞋包,工資高的,可達10000元?!背讨究迪蛴浾呓榻B。
去年,程志康看中了工業園區一層標準廠房,準備租下來開辦鞋廠,但疫情的不穩定性,讓他仍舊持幣觀望。
“開一家大鞋廠是我的夢想,這個夢一定會實現!”
嚴明:濱江小鎮也有春天
陽新縣黃顙口鎮依山臨江,東連富池綠色產業,北靠新港園區,南依幕阜山脈。
這一屆黨委班子將打造“工業新鎮”作為工作的主抓手,希望建立“制造+研發+集散+配套”相呼應的濱江產業帶。
黃顙口鎮提出“工業新鎮”概念,非常歡迎實業落地。 通訊員 江哲 供圖
嚴明的到來,與這個鎮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。
他在鎮上開了一家鞋面加工廠。10月16日,幾十名工人正行云流水般地操作著機器,一只只鞋面如織梭般在機器上往復來回,一片機杼之聲。這樣繁忙的生產景象,每天都在這里上演。
產量要跟上,質量也要得到保障。每一天,嚴明長時間蹲在車間各條生產線,督查質量。觀時不時地,他還拿起鞋面認真檢查,跟工人講解踩線技巧。
1997年,嚴明到溫州市鞋廠務工,從事鞋類生產,如今已有25年,算得上“專家”。任何鞋面只要經他一看,就知道踩線有沒有偏,鞋面是否板正。
憑著過硬技術,嚴明從普工一直做到車間主任,管理200名員工。
返鄉后,身為黨員的嚴明向村黨支部講述了創業想法。隨即,村“兩委”就決定將舊村委辦公室騰出來用作生產車間。
2015年,嚴明在村里創辦了他的第一家鞋面加工廠。當地人社部門也在第一時間給予政策上支持,主動為他申請農民工返鄉創業補貼和小額信貸,緩解了創辦初級資金短缺問題。
嚴明位于黃顙口鎮的鞋面加工廠。 通訊員 程時亮 供圖
因為嚴明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,各地訂單雪片一般飛來,現有生產規模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,2019年,他又投入50萬元在鎮區租賃一家廠房,員工總數超過了100人。
這些工人,基本上成為家庭收入的主力,也成為家庭發展的希望。
羅珍:帶領群眾脫貧致富
10月17日,白沙鎮赤馬路,燕子鞋面加工廠生產車間里燈火通明,生產繁忙,70多名當地村民正在認真拿料、縫合、剪線、包裝……
位于白沙鎮的“燕子鞋面加工廠”。 通訊員 程時亮 供圖
這家加工廠成立于2017年,老板叫羅珍,在廠里務工的大部分是周邊各村婦女和貧困戶。
白沙鋪鄧細霞、吳東城村陳紅霞、坑頭村梁金花都是貧困戶。陳紅霞高興地說,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,現在能在家門口就業,飯碗端在自己手中,既照顧了家庭,又增加了收入,只要肯吃苦,收入還是可觀的。
上世年90年代,羅珍隨打工大軍來到溫州龍灣區一鞋廠做小工。辛苦了4年,他學會了制鞋一條龍技術,后被提升為管理人員。
打工期間,他認識了白沙鎮下畈村姑娘馬燕,2002年成家。夫妻倆憑著精湛的技術和人脈資源,在溫州辦起了20多人的小鞋廠,當起了老板。
在溫州經營10多年后,夫婦倆商量著:將工廠建在家鄉,讓父老鄉親家門口就業,共同致富。2011年,兩人在吳東城村委會旁租下了廠房,辦起了鞋面加工廠。隨著全國各地訂單的增加,工廠迅速擴大規模。
成功辦企后,夫妻倆沒有忘記家鄉。
韓家山村支部書記石章華說,身為黨員,羅珍返十分支持村里工作,當起了村小組長,帶頭改造當家塘,硬化通組公路,建起了苧麻基地。疫情期間,還帶頭捐款捐物,群眾風評極佳。
白沙鎮全貌。 通訊員 潘璐 供圖
記者了解到,在“陽新鞋匠”勞務品牌的輻射之下,陽新縣委、縣政府這些年因勢利導,引“鞋匠”回流,從政策、制度和資金上傾斜,適時推出“回歸創業工程”“資智回鄉”等返鄉就業創業工程,讓更多“陽新鞋匠”留在家鄉。
近年來,陽新縣人社部門持續在各鎮場區開展“春風行動”穩就業招聘,開展服務鞋類企業用工宣傳,組織偏遠鄉鎮勞動力到鞋企實地參觀了解,積極與重點企業對接,鼓勵企業在閑置勞動力集中的偏遠鎮區開設分廠或加工點,極大促進了陽新鞋業布局的“鄉鎮化”“分散化”,讓陽新鞋業既有“一輪明月”,更有“漫天繁星”,優化了布局。
目前,金帝鞋業、燦光光電在龍港鎮開設了分廠;興華鞋業在黃顙口鎮也開設了分廠,極大方便群眾就近就地就業,與各鎮場區的制鞋作坊肩并肩吸納就業,手拉手脫貧致富。
當前,有掌舵人、有能工巧匠、有政策扶持,陽新制鞋作坊正呈現“井噴式”生長。
截至目前,陽新縣制鞋類共計680家。其中工商登記(含規上制鞋企業)271家,小作坊400余家,返鄉就業4.3萬人,輻射帶動就業8萬余人,年產量達9788萬雙,到2025年,陽新鞋業產值有望達到100億元。